本帖最后由 fengyulu 于 2018-4-21 23:48 编辑
各位抱歉,图片上传遇到问题,全文请参考附件
首先给予各位仿真专家敬意。
为了避免歧义先澄清一些概念。本文提到的仿真并非 CAD/CAE,而专指离散型流程仿真。
笔者了解到的仿真软件如Simio,Witness,Anylogic,simulink在物流规划,排产等领域的场推广已较成熟,其应用特点是变量明确(如物流节点数,送货频次,负载量等),变量由用户直接定义,仿真输出结果主要依赖于计算,穷举,和数据建模能力。文本不讨论此类场景的应用。
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级流程是可建模并集成的,企业级宏观仿真可以用于流程诊断与改进,相比于传统咨询服务,其优点是量化,客观,落地。 (但商业价值并不局限与直接出售该服务,我会在第三部分描述商业价值推广与盈利模式) 所谓的“企业级流程仿真”,是指将蕴含在某些IT产品(最典型的为ERP中的MRP)中,或某些前沿的(供应链金融)理念抽象化,再将其核心在仿真中具象化地呈现出来。
先举一个例子说明。该例子模拟推动式备库策略转移至推拉结合式备库后,即减少了缺货率又增加了周转率。该例子基于Promodel实现。 设想某公司原先采用推动式备库,也就是设置目标库存(最大补货值)和安全库存(最小库存),当当前库存+在途库存小于安全库存触发补货,并补至最大值。 预设location/entity/initial logic(变量初始值)/process-routing的过程略过。 file:///D:/sgmuserprofile/s2xnpt/AppData/Local/Temp/msohtmlclip1/01/clip_image017.jpg [size=13.3333px]上图表示每日的出单逻辑。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展示结果如上。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快照记录值(上图篮筐内):每个仓库当前库存;每个仓库在途库存;客户累计订购量。 [size=13.3333px]数组历史记录(右边框内):每个仓库每日下单量。 [size=13.3333px]观测值:(下图为模型运行完的统计报告)1.缺货率 [size=13.3333px]删除 [size=13.3333px]2.基于月平均库存计算的周转率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由于推动式备库完全是被动式的,现考虑优化,即同时增加满足率和周转率。 [size=13.3333px]现在开启what-if分析,这个优化不考虑改动“直观变量”如leadtime”,订货频次,而是,提前引入客户的下单量,使得下单与发货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。(当然了这个时间差非常有限,不可能大于leadtime,不然就可以做纯拉动式备库了)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模型修改:新增数组代表预计按天的预计收获量。在供应商发货路由时自增。在daily job增加循环计算第x天的的预计库存。在原始出单逻辑基础上,增加预先出单。若“第二天预计库存降低于安全库存”则提前出单。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在路由规则中记录未来每日预计收货量: [size=13.3333px] [size=13.3333px]每天定时任务中增加“根据预计收货量计算未来每日结束后的预计库存” [size=13.3333px] [size=13.3333px]若次日的预计库存下降至指定库存位以下,则在原来的出单规则基础上,额外出单。额外的出单数量用新数组PO_quantityB表示。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观测过程, [size=13.3333px]
[size=13.3333px]发现原始出单数组减少,基本被新数组替代。观测结果:同样的初始值,没有发生缺货,平均库存水平降低且趋于均衡。 [size=13.3333px]
以上模拟的业务含义是,即便客户只提前一天下单,利用这一天带来的供应链成本减少和客户满意度提升也是巨大的。 进步一地,如果再增加数组,“第三天预计库存降低于安全库存”则提前出单。在不缺货的基础上,最大库存量可以进一步下降。 该模型总结:首先,建模的一般好处是,避免几层用户对于“给定KPI”的情况下,遗漏重要变量的,究其原因,无非是基层有限的视野,如感觉变量与目标过于间接;感觉处在项目范围或本部分控制范围外。
针对此模型,特别的,扩展了“变量”的概念。我们研究了某种“理论“应用与否””(没有拓展变量的概念,我认为这就是精益6sigma/opex在本土企业停留在理论化而不能落地的重要原因)
另外也可以看到,复杂性的流程是不能通过假象和经验给出结论的,现实中经常出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举出极端反例的情况。仿真可以避免这一点。 大家还有兴趣的话我后续再补充一个供应链金融的例子,即大企业将银行信用给予小供应商使用(应收账款质押融资),保证整个供应链资金流和物流的持续性。
这样的高阶仿真可以推广到企业所有“待决策”流程中,如。 S&OP (需要资深资源) 预测-生产(MTO or MTS) 安全库存定义市场(pricing vs 销售额) 接收订单 (ATP CTP) 粗排产与MRP客户与供应链账期(付款方式)衍生:供应链金融 自产or外采 比较地区税收对内部交易模式影响(调拨or内部销售) 至于观测对象,除了本例提到的周转率和满足率,更贴实际的是财务视角,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编程展现的: 过程变量:主要营收/成本科目 实时快照:资产负债,现金流量表 AR aging、Inventory aging
综上,如果对应到ERP的模块的话,可以发现整个经营活动都已包含,并且组成一个闭环了。(联想到了大富翁游戏了嘛?)
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理念抽象化-模型具象化的过程? 我的观点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没有完整地经历过工业2.0 (电气自动化)到工业3.0(电子信息化)的过程,改革开放后更多地是依赖对产品/技术包括管理模式(通过合资,直接实施SAP)的“拿来主义”,实现了经济发展。这个过程中,造成了国人对“产品”的极大痴迷。类似于支付宝,滴滴等互联网产品的成功,更大坚定了众多企业对“垄断性技术或产品”的追求。而导致了对管理流程类理论的边缘化。 而ERP ,实际上是流程管理工具,却在市场上过分强调了其产品属性。
接下来说到商业价值。虽然上文表述的是如何使用仿真工具仿真高阶业务流程,考虑到咨询行业的成熟性,笔者认为现阶段直接出售该服务较困难。短期内想发展的是以下领域: 1) ERP沙盘/企业培训/管理实训课程 应该承认这个存在了几十年的实践工具虽然简陋,衡量指标有限,但确实是个非常好的理解(企业运作的工具),其中涵盖了某些典型的决策影响KPI的场景,如 l 广告与市场占有率研发投资(产品开发周期)与市场需求 l 有型资产(厂房,产线)与无型资产(ISO认证) l 折现。融资(银行借款) 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,一是过程没有数字化,二是模拟行为中会计部分(资金流)占得篇幅比例过大。 以上提到的企业级流程高阶串联可以看做是传统的ERP沙盘的电子化和扩展,过程状态可视化。针对不同的行业(机械,化工,时装零售,整车),参与实体和KPI,分工有所不同。流程建模可以作为行业标杆。 用户体验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,但其局限仍在内容上。很容易发现其推广范围基本在xx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。其模拟行为仍是及其基本的,关于制造,仓储等流程涉及的参数过少,这于设计人员的企业经验有很大的关系。 Again,我的观点是技术实现(何种语言架构,开发or配置)并不是重点也不可能成为技术壁垒。我们模拟重点是从管理软件或管理人的经验中抽象化“流程管理”,并且在仿真过程中具象化。
2) 也可以自开发配置类企业模拟仿真工具,目的么,就是享受高新科技创业的各种政策优惠。
3)以专项资金名义协助中小企业申报及选型。 当前在百度输入任何长/珠三角二三线地级市+信息化专项资金都能搜到一堆政策。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系列专项代理公司,一般是搜寻新政策寻找符合资质的中小公司,代理做文书工作,领域基本以专利为主。整个申报行业还是带有灰色色彩的。 根据一些项目申报书来看,更多是强调技术产品本身的先进性,较少量化本企业应用后的改进指标。也就是看起来像技术趋众性的,较少真正考虑定制化。 换个角度说,如果地方政府需要项目申报书的严谨性,由仿真过程出具的报告(包括仿真软件应用本身)还是会更有说服力。嗯…这个方向具体需要专业人士给予普及与指导。 P.s. 特别地,针对工业4.0相关产品的本质性影响,可以借仿真可以起到IT规划的作用。拿物联网来说,在制造领域(不谈智能家居领域,那是物联网本身作为“产品”就该应用的),单单在车间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控状态,距离智能制造还有非常遥远的举例。物联网的实施目前更像是一个基建。
4)承上,在确定某个技术本质影响的情况下,可以给企业做经济效益的POC论证
5)真正的一条龙信息化咨询服务,从AS-IS建模-诊断瓶颈-What If 改善模拟-(若瓶颈技术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解决,则)-匹配并推荐业内产品-方案专家评审(多行业各背景外方人员评判方案)-项目实施(可以考虑接受监理,这样对于甲方IT能力不强的客户可以有第三方验收)。 这会是企业寻求“问题”和“解决方案”的平台(直接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已经很常见,从米鼠网到猪八戒都可以算,他们先天的假设条件是,用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)。而我设想的平台的假设是,用户只能提供客观现在,最多提示痛点,用户不负责诊断瓶颈。这跟opex的DAMIC方法论是吻合的。
为何把咨询与方案分离如此重要? 我想借这个平台做到咨询的“去主观性”。不否认即便在IT行业也有很多业务理解能力强的大拿,但是以软件或者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提供的咨询服务,无法避免顾问主观意向和此家公司提供的产品导向。即便是数据导向,数据筛选权仍在用户手中。
商业点在于。在得出具体技术需求后再衔接最终的软件商,最精确地衔接了甲方与(最擅长此领域的)服务商。大大减少了服务商的salesforce和广告投入,减少了甲方的选型,甚至项目监理工作。 我甚至认为,这个服务流在国家层面对整个制造业的信息化是有促进作用的。即根据瓶颈找到技术需求再去引入技术本身,而不是仅仅因为潮流趋势就先使用。
这个商业模式目前仍在假象阶段,我自己也在实践多做一些模型,很希望很认识到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同道人。 下面是几类特别想接触的伙伴 真的需要创业话,核心竞争力将不是仿真应用编程等,会是“企业管理知识”抽象化能力。比较现实的来源是erp自身顾问,或者跨职能经验丰富的高管。 另有仿真大师/企业培训师/信息化申报相关政府/供应链咨询公司/6sigma黑带/架构师/哦当然还有投资人
最后,关于我自己,担任过ERP供应链顾问负责财务外所有制造业供应链模块(乙方&甲方),实施过亚太多个制造业项目,另参与过优衣库全球供应链管理项目(客户化开发),现在国内某整车厂IT部门服务于售后供应链领域。目前在读Mcgill与浙大联办的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MBA。 wechat :benjianimo_ciao 欢迎交流
|